引企入校完善职教“双元制”模式
主持人:潘光(本报记者)
访谈嘉宾:余祖光(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
杨玲华(中国-德国北京电器模具技术培训中心校长)
曹永浩(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张建(深圳通发激光模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期话题】
企业的生产车间办进校园
最近,广东省东莞市长安职业高中与两家企业签约,学校为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在车间进行实习。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指出,这种车间进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对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可靠的实习机会和场所,这是一种校企双赢的模式。把“双元制”模式本土化,长安职高对全省职教有全局性的示范意义。
校企合作,才能体现职教特色
主持人:“双元制”作为一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模式,其特色体现在哪里
余祖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之所以受到肯定,是因为它破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难题。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要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工人,就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方式。
曹永浩: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将是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双元制”是一项“政府扶持、行业协会主导、企业广泛参与”的教育制度,是一项注重实践和技能、让学生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实训和学校相结合的制度。但我国当前还不具备实施“双元制”体制,也有人认为我国还不具备实施“双元制”的产业结构。
学做结合,必须有必备条件
主持人:“双元制”作为一种成熟的职教模式,为什么很多学校实施起来很困难
曹永浩:“双元制”强调教学同生产紧密结合,学生要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强调企业广泛参与,企业的师傅就是教学人员;同时,实习设备要先进、配套,这在设备购置的投入上要求很高。
我国由于在校企合作上缺乏制度保障,因此在实践“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时,客观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
虽然目前不少职校为增加实践课比例和开展实践教学,加大了实训中心的建设力度,但这种方式与“双元制”存在很大的差别:一是实训中心没有现实生产,没有完备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二是师资问题难以解决,教师的职业(岗位)客观上限制了教师难以成为生产师傅,学校也很难聘请到技术精湛的师傅任教;三是现代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往往是由几十种设备组成的,实训中心的设备更新和设备配套跟不上。
杨玲华:“双元制”模式的重要特点是使学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地方得到培训,但这在很多学校难以做到。因此,对不少职业学校来说,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找到真正类似企业的实习培训基地,由企业承担生产技能训练和定向实习任务,达到“双元制”培训的效果。中德培训中心实施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充分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贯穿学生3年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北京市历次技能比赛以及“双证”考试中都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余祖光:中德职业教育合作从1983年开始,至今已有25年,其间正式合作项目30多个,德方投资数亿马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职业教育的教师、校长和科研人员。中德职业教育改革试验结果的判定标准,不是引进“双元制”模式,而应该是把握精神实质,是我们是否加快了掌握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的进程,是否加快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否加深了对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的理解程度。
把握实质,才能真正取长补短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说,“引企入校”是对“双元制”进行的适合国情的改造
曹永浩:“车间进校”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校为企业提供车间场地,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指导;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共同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学校围绕企业需求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同时,可以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企业专门技术培养并优选毕业生进入企业。这与“双元制”模式本质上是一致的。
张建:选择将工厂车间设在职业学校,我们更看重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适合企业生产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非产品的生产。我们企业生产的产品目前在国内属于新兴领域,相关的技术人才比较缺乏,而与一般从社会招聘工人入厂后再进行培训相比,在学校培训更有系统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企业自主培训,并到企业进行实习,可以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人员,为企业培养后备人力资源。我公司在学校设立模具激光设备技术服务中心,投入的设备有激光焊接机、激光打标机、激光切割机等模具激光设备,设备总值80万元左右。“车间进校”式的“双元制”是校企双方的共同愿望。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