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訾新建副厅长在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8-08-29 来源:  供稿: 摄影: 审核: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訾新建副厅长在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各本科高等学校:

现将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訾新建在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各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炼学科方向,突出优势特色,汇聚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我省高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增强为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附件:在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二○○八年八月十一日

附 件

在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评审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副 厅 长

訾新建

(2008年7月28日)

各位评委,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评审第七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在座的既有教育厅聘请的评委,也有申报学校分管重点学科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学科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在郑高等学校的省重点学科所在院(系)的主要负责同志。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各位评委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会议,不仅是第七批省重点学科的评审会,也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重点学科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的重要会议。大家知道,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衡量一所大学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重点学科是国家和我省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而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学科,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龙头地位,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家和我省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省重点学科建设和本次评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强化重点学科建设责任

(一) 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始终是基础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更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是科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平台,是关系到高等学校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战略性环节,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更是形成高等学校科研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堡垒。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加强科学研究,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产出高水平的、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以重大科研课题为牵引,能够促进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相互交融和技术手段的相互借用,发挥综合优势,形成科研合力,增强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就全国而言,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高等学校获奖项目26项,占项目总数的66.7%;国家技术发明奖中高等学校获奖项目27项,占项目总数的6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高等学校获奖项目117项,占项目总数的60.9%。就我省来讲,在2007年评选出来的国家三大奖中,我省高等学校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了我省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有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占我省全部获奖总数的14%。我省高等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参加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共获奖88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29%。这些高水平科研成果都是依托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完成的。因此,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增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高等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规模扩张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带动并培养一大批学术骨干,培育一批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学科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师资保障;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推进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与研究基地建设,改善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我省高等教育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活动中所形成的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自身独有的、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整体竞争能力。大学要发挥其三大职能,不仅要以人力资源为主导、以财物资源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声誉为动力,更要以学科资源为依托。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积淀而形成的优势明显、特色鲜明、人才辈出、成果卓著的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品牌和标识,体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决定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纵观世界著名大学,其显著标志是这些学校都拥有各具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政治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信息技术,牛津大学的环境科学等等,都是闻名世界的。印度的几所著名大学把发展方向锁定在计算机软件上,经过几年努力就赶上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带动了整个国家软件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成了世界软件业的出口大国。我省重点学科建设起步虽早,但总体实力不强,学术地位不高,影响力较弱,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全国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省仅有1个,仅占0.3%;69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我省只有8个,仅占1.2%。这与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全省人民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热切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突破口选择在重点学科建设上,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成一批在省内、国内具有一流水平的重点学科,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其它学科的发展。

二、总结经验,客观评价重点学科建设成效

重点学科建设已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众多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的优势,使高等学校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为了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根据这一要求,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8月发布了《关于做好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申报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评选工作,重点学科从此正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建设重点。我省于1987年10月正式评选了首批3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随后,按照三年一个建设周期,相继评选建设了第二批19个、第三批30个、第四批63个、第五批85个以及第六批145个省重点学科,累计投资近4亿元。经过20年的建设,我省重点学科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在规模结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已成为我省高等学校中具有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一是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我省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郑州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三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实现了我省国家重点学科零的突破。2007年,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全省新增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目前,我省高等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依托重点学科,相继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与平台。目前全省有郑州大学的橡塑模具、河南农业大学的小麦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河南师范大学的1个细胞分化调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26个省重点实验室,20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4个省人文社科基地。到2007年年底,全省重点学科拥有的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4.3亿元,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仪器设备总值的23.4%;实验室面积共计25.9万多平方米,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室、实习场所总面积的5%。

二是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重点学科以人为本,积极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扩大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逐步增强了队伍实力,人才积聚效应明显增强。第一,造就了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方向明的学科领军人物,吴养洁教授是我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科院院士。目前,全省重点学科中有两院院士70人,“长江学者”2人,省特聘教授81人。第二,汇聚了一支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高层次学术队伍。第六批省重点学科有教授1263人,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教授总数的31.5%;博士1478人,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总数的38%;有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第三,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六批省重点学科共培养博士近千名,硕士1万多名,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国家和我省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是教学科研取得新成果。在教学方面,第六批省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9项,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获国家级二等奖总数的69.2%;省级特等奖10项,占全省特等奖总数的90.9%;一等奖28项,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38.9%;二等奖26项,占全省二等奖总数的19.3%。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促进了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教学团队等一大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全省现有的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门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均是依托省重点学科的带动和辐射而建设的。在科研方面,产生了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神州七号航天员面罩,玉米、小麦新品种及栽培等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能源建设、航天事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到2007年年底,第六批省重点学科在三年建设期中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09项,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同期承担国家级项目的79.3%;科研经费总额9.7亿元,占同期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经费总额的52.2%;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8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7项,二等奖287项;授权发明专利391项。重点学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四是社会服务取得新成绩。省重点学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坚持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重视科研成果的开发、转让和推广应用,加大对我省区域经济特别是区域次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贡献率和辐射力,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围绕建设创新型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原城市群建设以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重大课题开展战略研究,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第六批省重点学科获授权发明专利391项,有1千多项研究成果被政府或企业采用,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的增值3亿多元,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培训人员2万多人次。通过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和项目开发,在创造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重点学科也争取了经费支持,促进了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

回顾总结我省重点学科建设的成绩,可以说,过去20年我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全省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20年,是我们对重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的20年,是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的20年,为今后我省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省重点学科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方向不够凝炼,学科特色不够突出。我省重点学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不多,部分学科研究方向不稳定,主攻方向不突出,特色优势不明显,这不仅造成人才资源和教学、科研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出现了新的特色优势没有形成,原有特色优势却逐渐丧失的现象。二是学科队伍相对薄弱,领军人物相对较少。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各高校陆续培养、引进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拥有一批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年轻学者,但很多学科还缺乏拥有能够真正在全国有影响、能带动某个学科或领域发展的领军人物,部分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个别学科已经出现带头人后继无人的现象。三是学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科承担的重大项目偏少,研究手段和水平不高,原创性与标志性研究成果不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工作还做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合作交流有待拓展。部分重点学科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对全省高等学校、对社会和企业的开放力度不够,也未能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有效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上述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寻找对策,以求突破。

三、科学规划,理清重点学科建设思路

“十一五” 期间,我省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以实现重点突破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凝炼学科方向,突出优势特色,汇聚人才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优化结构布局,完善管理机制,把重点学科建成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技术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提升河南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增强为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要紧跟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和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宏观部署和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坚持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战略优先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重点建设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260个左右学科,力争部分学科在下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先进行列,部分学科提升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更多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点。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按照重点学科的建设标准,着力培育,提高水平,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使我省高等学校在创建国家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基地与平台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我省高等学校和学科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二)加强基础,发展应用

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对国家和我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基础研究,就是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突出科学的长远价值。对基础学科要科学布局,稳定支持,超前部署,并根据科学发展的新动向进行调整,通过长期、深厚的学术研究积淀,使其成为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强大源头,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应用研究,就是要重点支持国家和我省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所依托的学科;重点支持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所涉及的学科;重点支持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科;重点支持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学科。

(三)鼓励创新,打造特色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创新是学科建设的根本。重点学科建设要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相统一。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把握国际国内最新动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特色和优势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要着力把学科特色体现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体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的领域;体现在建设创新型河南和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体现在我省优势支柱产业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领域,形成我省重点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

(四)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一要优化重点学科层次结构,推动不同学校间的协调发展。博士学位授权学校主要瞄准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校主要服务国家和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需求,积极创建博士学科授权点;其他本科学校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尽快步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轨道上,并为今后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要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推动不同学科门类间的协调发展。要高度重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加强工学,大力支持理学、农学、医学,积极扶持和培育基础学科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三要优化重点学科生态环境,推动学科间的融合发展。要紧跟现代科技的发展,打破学科障碍,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科群体优势,努力建立“学科集群”新模式,构建大学科体系。通过优化结构,使学校之间、学科门类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传统优势学科与交叉新兴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四、扎实推进,落实重点学科建设措施

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根本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层次高、内容多、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根据我省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任务,认真研究和解决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重点学科建设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

(一)凝炼方向是根本

研究方向是重点学科发展的根本和基石。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调整、凝炼学科方向。一要确立学科主攻方向,要么在学术上是一流的,位于学科的前沿,代表学科发展的趋势,能参与国内外相同学科方向的竞争,做到你有我强;要么在学术上拾遗补缺,进行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做到你无我有;要么在应用方面作文章,寻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做到你强我新。二要不断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学科方向的时代性、前瞻性和灵活性,不断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努力创新,使学科建设不断焕发生机。三要以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为引领,在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领域中,建立一个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学科群体,增强学科建设的活力。“知人则明,知己则智”,我们要根据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策略,注重创新与突破,不断凝炼集成,使方向更加集中,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

(二)人才队伍是关键

人才资源是建设一流学科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没有在国内外有学术水平、有学术地位、有学术远见、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就没有方向;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队伍,重点学科的发展就难以持续,科研水平就无法提高,一所大学也就难以办成高水平大学;没有以人为本,激发创新,崇尚学术的人文环境,重点学科建设的内涵就不完整。加州理工学院的腾飞源于两位教授,一位是密歇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上了世界一流;另一位是冯?卡门,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到了国际前沿。斯坦福大学的闻名,是因为电机系出了一位“硅谷之父”弗拉迪克?特尔门。我们建设重点学科,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队伍。一要立足本校重点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把他们送到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一流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师从名家,提高水平。二要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开放模式,集中财力,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团队。三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使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实现,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一切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三)物质条件是基础

资金投入、研究平台建设和其它必要的硬件软件支撑条件是重点学科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一流的学科基地和研究条件,很难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队伍。没有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研究平台作支撑,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就是一句空话。重点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既包括研究平台,又包括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网络信息和图书资料等。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基地和平台,就是要建设一流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拥有一流的仪器设备、丰富的信息资源、良好的工作环境。我们已建设的25个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和人文研究中心,就是为了促进重点学科与其研究基地和平台之间的共生与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基地与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经费支持,更需要加快高水平学科基地与研究平台的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应当看到,政府对重点学科的经费投入是有限的,也是引导性的,只是起到“种子基金”的作用。因此,重点学科在高水平学科基地和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不断更新观念,依靠自身实力,通过积极申报课题、加强应用研究、开展科技合作、加快科技开发、促进成果转化、争取社会捐赠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筹措建设经费,逐步形成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机制,不断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高水平学科基地和平台的建设步伐,使学科基地和平台在汇聚创新团队,培养创新人才,争取重大课题,出高水平成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制度建设是保障

省重点学科实行省、学校、学科点三级管理,以学科点为主的管理体制。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要按照《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不断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学科建设不断上水平,跃台阶。一要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改革传统的组织模式,打破高校现有的依托院(系、所)的学科组织结构模式,建立跨院(系、所)、跨学科的资源共享、开放有序的科技创新平台。二要强化学术管理,实行重点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在明确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与义务的同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在学科建设的重大决策上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三要创建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体制,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投入产出预期分析,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建设效益。四要切实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术文化和环境,提倡学术自由,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提倡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学术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科成员的创新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才干事业、创事业、发展事业,特别是要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

(五)强化服务是宗旨

重点学科建设必须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宗旨,使重点学科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地方高新产业的“孵化器”和技术改造创新的服务站,成为区域教育文化中心。一要加强集体攻关,服务重点领域。要紧密结合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突破学科界限,充分发挥人才汇集的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特别要瞄准我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优势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原创性科技成果,产生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二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展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鼓励和支持重点学科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大学科技园区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三要共享优质资源,扩大开放交流。要按照“开放、交流、合作、竞争”的运行机制,建立学科信息网页,介绍本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促进信息交流,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开放和服务体系。

五、以评促建,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

重点学科建设要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思想。要抓好立项评审、过程评估和绩效评价三个重要环节。评审、评估或评价都是方法和手段,目的是发挥导向,优胜劣汰,促进建设,提高水平。评审要坚持条件,评估要促进建设,评价要注重绩效。

一要客观评审,坚持标准。评审是有条件和标准的,科学的评审标准是正确选择并建设重点学科的重要基础。标准是什么 标准是要求,标准是方向,标准是标杆。要客观评审,要坚持标准,要注重条件。一要看申报学科是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是否承担国家、省(部)重大研究项目,是否已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是否注重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二要看申报学科是否拥有学术造诣深、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是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三要看是否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和后发优势;四要看申报学科是否有完善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培养体系和培养计划,是否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五要看学科平台条件是否居省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是否有较强的支撑其它相关学科的能力,是否有现代化信息保障体系和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 。通过对申报学科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成果创新、服务贡献和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评审,遴选重点学科,引导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

二要加强评估,促进建设。评估是促进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 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组织管理,有利于实现学科内及相关学科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和交流,有利于促使学科点汇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增强整体学科实力。通过评估,促使学校领导更加重视学科建设,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不仅要经常研究学科建设,更要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和重点学科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激励、奖励机制,提高管理水平。重点学科要认真开展年度自查自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不断推动自身建设和发展。要把本学科放到国内外同类学科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中比较,找准位置,查找不足,明确方向。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期内的检查与评估,督促学校和重点学科既要重视申报,更要重视建设。以评促建也体现在推进全省重点学科发展的宏观指导上。在安排第七批省重点学科评审建设工作时,我们从适应河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从提高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实现高等学校学科长远发展的实际目标出发,做了一个重大改革,可以说是我省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一个战略性调整,就是除了接受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申报外,还允许2007年以前设立的、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学校择优推荐1-2个学科申报,使这些学校中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能够加入到省重点学科建设行列,为学校今后申报硕士点创造条件。这里,我想特别对新建本科学校再强调一下,一定要珍惜机遇,把这次申报创建省重点学科作为学校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转折点和切入点,尽快步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轨道上来。

三要评价绩效,优进劣汰。重点学科建设期满都要接受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验收。我们要不断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加强重点学科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强化评估的宏观调控作用,科学构建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体系,注重绩效,科学评价。在评价模式上,既要保持现有评价特色,也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评价模式,引进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使自我评价、同行评价、政府评价和社会评价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建设期满后验收评价的重点是三个“符合度”,即人才培养质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实际要求的符合程度;科研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实际要求的符合程度;社会服务贡献与我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的符合程度。在重点学科的考核与验收评估中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根据考核、验收评价情况,资助学科可取消资助,非资助学科可获得资助;对建设成效差、经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重点学科,坚决予以淘汰;对在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科,经学校推荐,考核厅考核后,可特批增补为省重点学科。通过评估,建立一个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打破平衡,激发活力,寻求突破,快速发展。

六、客观公正,认真做好本次评审工作

本批重点学科的评审有三项任务:一是评审确定第七批260个左右一级和二级省重点学科,二是从中遴选60个学科作为资助候选学科参加答辩,三是通过答辩产生50个资助学科。

各位评委,教育厅对第七批省重点学科建设和评审高度重视,学校非常关注,各学科间的竞争也很强,这就要求我们的评审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各位专家一定要充分认识评审重点学科的重要意义,明确评审要求,把握评审程序,坚持评审原则,把水平更高、特色更鲜明、发展前景更广阔的重点学科遴选出来。这里我强调三点:

一要科学客观、突出重点。客观、公正、公平、公开,既是评审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也是评审能否达到目的重要保证。各位评委都是长期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领导和专家,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各位评委要克服学校本位以及专业背景的局限,重点对学科的研究方向、现有基础、区域优势、学科队伍、学术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发展的长远价值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鼓励创新,择优支持。重点学科的资助不能搞平衡,要突出重点。这次获得资助的,要么是有希望冲击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要么是与我省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关联度大的学科,要么是新兴交叉学科或具有较强后发优势的学科。

二要发扬民主、统筹兼顾。发扬民主是做好评审工作的基础。只有发扬民主,才能有效解决评审过程的问题,把真正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评出来,把真正有水平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选出来。这次申报的学科,层次不一,类别较多,既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也有非硕士学位授权学校申报的学科;既有传统优势学科,也有新兴交叉学科;既有基础学科,也有应用学科和软学科;第一学科带头人既有资深的教授,也有年轻的博士。各位评委在评审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学术优势,多商量、多沟通,增进理解,形成共识,既突出重点,也统筹兼顾;既注意学科平衡,也注意整体布局;既要体现对我省重点、骨干学校的重点支持,也要使不同类别学校能够协调发展,使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层面上实现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三要遵守纪律、公平公正。评审纪律是所有评审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过去教育厅组织的各类评审活动中,绝大多数专家都能够从评审工作的大局出发,严格按照评审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开展评审工作。评审过程中由于指标、学科、学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不同意见是在所难免的。各位评委要站在对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负责、对教育厅负责、对学校和学科负责的高度,增强大局意识,克服本位主义,不投人情票,不打感情分,不传递消息,不串联拉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评出导向,评出和谐,体现水平。

各位评委,这次省重点学科评审,时间紧,任务重,请大家劳逸结合,高教处要做好服务,确保评审工作高效、有序、顺利进行。

最后,祝各位专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上一条:河南省教育厅11所厅直大中专学校2008年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
下一条:河南省教育厅11所厅直大中专学校2008年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

关闭

地址:中国·河南·郑州市郑上路548号    电话:0371-86638366    邮编:450042

招生联系电话:0371-67842026  0371-67842135 0371-67842209

豫ICP备15030149号    版权所有:太阳成集团tyc33455(中国区)官方网站-Ultra Plat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