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校大学生的人生感想:感谢生活告诉我太多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阿甘的母亲这样告诉他。对我而言,很少有吃巧克力的机会,但是对于生活这盒“巧克力”,我却品出了各种各样的味道。从平凡的出生,到中途辍学,从工厂的磨练,到大学的学习,三十年来,我走过了这个时代大多数同龄人没有走过的一条特殊人生路!
从校园到工厂 2003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正在课堂专心听讲的我被高中班主任老师叫了出去。我家里一位叔叔来到学校告诉我一个悲痛的消息——我父亲突然患病去世了,母亲也因为悲伤过度而导致生活无法自理。勉强的上完了那个学期,我辍了学。家里的亲戚全部认为我应该马上去上班,在他们朴实的想法里,即使考了大学将来也不过是找一份工作,既然现在有机会,何不早点上班,还能多挣一点钱。而且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母亲还要人照顾,因此上班是最好的选择。1994年5月,我到攀枝花攀钢电气公司当了一名工人。 工厂里的蜕变 16岁的我于是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当了一名检修电工。参加工作以后,我逐渐发现自己太缺乏知识,刚开始看不懂电路图,基本上什么都不懂,慢慢的在厂里师傅的指导下能基本胜任这份工作,但也发现自己确实懂得太少。知识的重要性也逐渐凸现出来,公司里是分工合作的,有专门的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我做的工作技术含量很低,报酬相比之下也要少得多。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攀钢热轧板厂动态无功功率补偿系统安装时,外方的工程监理是一位60多岁的瑞典老头子,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经验丰富。有一次休息的时候我们问他“你认为我们和非洲人比起来怎么样 ”的问题,他的回答是“你们只比非洲人好那么一点点,因为你们会使用工具”。这件事让我内心特别震撼:说真的,当时那套系统的核心技术我国没有,而对我的大部分同事而言,他们连无功补偿的概念都不懂,我们从事的是低价值的重复劳动,毫无竞争力可言。我想,对于个人而言,缺乏创新缺乏知识意味着被社会淘汰;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就意味着衰亡和落后。因此,我最后决定上大学继续深造。 从工厂到校园 2004年年底,我正式辞去工作,准备复习参加高考,此时距高考只剩下100多天。在那段日子里,我一边自学一边寻找学校补习,最后参加了2005年高考,荣幸的被重庆邮电大学录取。当时考上以后我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忧的是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而且是在农村,我们也没有生活来源,我母亲当时只有几十元生活补助。我上了大学生活只有靠我自己,自己上班的时候钱也是很低的。虽然当时我也了解到国家有助学金而且覆盖面很广,但上大学这笔费用还是让我担忧。很欣慰的是当时我的辅导员石竹屏老师看到我的情况很奇怪,“问你家里还有谁 那你的费用怎么给 ”我说靠贷款,石老师说有这个志向很好,学校的助学制度是很完善的,另外石老师还告诉我学费如果一时凑不齐可以先申请缓交。这样我就彻底没有了顾虑,全身心投入到了学习中。 校园感悟: 从校园到工厂,再从工厂到校园,折射出的是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取消了高考年龄限制,完善了助学制度,没有这两项政策,我的求学之路会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实现。来到重庆邮电大学,学校完善的资助体系,来自老师的关怀又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因为亲身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我学习格外努力。每当课余的时候,我总是到图书馆和自习室学习。“付出终有回报”,在学校我多次获得奖学金: 大一第一学期获得“特等奖学金”第二学期获得“一等奖学金” 大二第一学期获得“特等奖学金”第二学期获得“特等奖学金” 两次“国家奖学金” 一次“国家励志奖学金” 在学校的资助下,我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关键是你怎样去选择,怎样去品味。我没法选择父母,没法选择出生,但面对生活的苦难,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助学完美人生”,我相信只有用能力来改变! 现在我深刻的认识到,贫困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人生财富,它让我懂得了责任和付出!今天,我怀着一颗上进的心,如饥似渴地在校园中学习;同时我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为了象我这样的孩子明天会更美好! (邓绍佰 重庆邮电大学05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个人基本情况:邓绍佰,四川省蓬安县人,生于1978年,1994-2004年在攀钢电气公司上班,2004年年底辞去工作参加高考,2005年考入重庆邮电大学。现为重庆邮电大学在校学生,就读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家庭成员及基本情况:家里还有母亲,在家乡务农,身体不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