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高职教育与岗前培养最佳契合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导向。怎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让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进而高质量就业,就成为摆在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紧紧围绕“订单式”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在学生实现优质就业、企业获得人才保障的同时,学校办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寻求高职教育与岗前培养最佳契合点
■本报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陈云涛
把“订单式”培养作为工学结合主要载体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大规模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始于2004年。当年,学院先后与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2005年,各家用人单位在分享到“订单式”人才培养所带来的多方面益处之后,又纷纷和学院签订了下一批“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到2007年,已有12家金融企业和学院签订了订单,订单班级数量达28个,订单班学生占毕业生的比例超过50%,“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载体。
学院目前开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主要面向银行业金融企业,“2+1”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银行新柜员订单培养的突出特点。具体做法是:
第一至四学期,以学校专业教育为主,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和基本通用技能;在第四学期,学校邀请各家金融企业同时进入学校,召开“订单式”人才培养发布会,由金融企业介绍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人才需求标准,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金融企业和学校、学生签订订单,学校对金融企业选出来的学生单独组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五学期,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金融企业选派业务能手和业务骨干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校教师负责学生学习组织和课后辅导等工作。学生则根据不同金融企业的要求,在学校和银行交替进行学习,教、学、做合一,教学空间延伸到金融企业,形成一种“大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零距离地学习和了解金融企业文化,掌握金融企业岗位业务技能,提高岗位操作能力。
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各家金融企业根据自身系统不同部门的人才需求情况,将自己培养出来的订单班学生送到各家分支机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所在的分支机构同时也是其毕业以后的工作单位。每一位订单班的学生都有一位师傅进行业务指导,一般情况下,学生和师傅共用一个工号进行工作;在一些人员非常紧张的银行营业网点,也有部分学生在师傅指导一段时间以后,就有了独立的工号,实现了身份的转换,由一名学生转化成为一名职员。
以行业为依托进行金融人才规模化培养
按照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周建松的概括,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是:以行业为依托、以校友为纽带、以优质“银领”为培养目标、以岗位为落脚点,进行规模化培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牢牢把握“传承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培育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积极谋求金融企业的关心、支持,主动热诚地为金融企业提供教学、科研服务,与金融行业和相关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他们的具体做法:一是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育人。学院和行业紧密合作,建立了200余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将基地教师纳入学校兼职教师体系,进行统一管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教师既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还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基地成为校企共同育人的平台。
二是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截至2007年末,学院已经聘请了500多位金融机构领导、一线专家、业务能手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并且建立了兼职教师教学资源库。
三是共建二级学院,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了让金融企业真正融入到学校教学中来,学院在近年来先后组建了浙江农村合作金融学院、金通投资学院、浙商银行培训学院、信泰人寿保险学院、浙江邮政金融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使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学生毕业以后就能顶岗工作。
四是成立“两委”,共谋金融教育发展大计。为了更好地进行市场调研与预测,学校成立了由金融管理部门领导、专家组成的学院发展咨询委员会与各大金融企业领导、业务骨干组成的产学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谋浙江金融教育事业发展,在学院与行业之间架起了合作的桥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还十分重视发挥校友的作用。目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中有100多家是借助校友的力量完成建设的,学院60%-70%的毕业生也是通过校友网络安排就业的。学院将每年的11月3日定为校友回校日,深入开展千名学生访校友、千名校友回课堂、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校友上讲坛、百名校友话人生等活动。校友文化建设已成为学院金融文化、诚信文化、校友文化三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友资源已成为学院重要的办学资源。
让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实现“三赢”
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三赢”。
从学校角度而言,一是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订单班学生在毕业以后都在金融企业业务一线工作,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工作环境好、起薪高,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二是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三是破解了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难题。订单班学生的准员工身份,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时候不涉及到金融企业核心机密泄漏以及管理上的问题,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生作为准员工来看待,有效地破解了财经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难题。
从用人单位来看,首先,可以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通过“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状况,提前向学校“预订”并量身打造学生,从而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其次,省却了岗前培训在时间及经费方面的投入。“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将岗前培训工作放到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从而节约培训成本。再次,“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协议的形式进行,使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得到了保证。
浙商银行零售业务部和中小企业信贷部总经理叶海靖说:“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之前,企业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只是一个配角,现在参与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成了人才培养的主角。订单班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我们银行所希望的学生,我们非常满意。”他认为,“订单式”人才培养不仅节约了银行员工的培训成本,也节约了时间成本。据测算,目前培训一名熟练的银行行员平均培训成本需要1.5万元,他们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进行了三年,一共培养了近100名学生,直接节约培训成本150万元左右。
最后,从学生方面看,可以使学生学习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免去了寻找工作的艰辛,更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在解除了工作上的后顾之忧以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避免和减少了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教学资源的损失和浪费。2007届浙商银行订单班学生邱孝良自豪地说:“现代银行新柜员的订单培养,使我们在大二的时候就确定了工作意向,毕业以后直接进入浙商银行工作。现在,我虽然毕业时间只有一年,但是已有两年的银行工作经历了。”
■院长观点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周建松: 坚持就业导向 培育优质银领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还是教学质量都有令人可喜的进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之校、育时代有用之才”为价值理念,充分利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正确把握“传承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培育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就业立校、服务强校、合作兴校”的办学方针,积极构建“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
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以大学精神引领,用企业理念管理,按职教规律办学,致力于谋求“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在探索寻求高职学历教育与岗前培养最佳契合点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大规模“订单式”人才培养已成为与行业实现深度融合的可持续途径。目前,整合订单教育资源、组织管理全部订单班的“银领学院”已作为一个独立学院正式成立。
“银领学院”以行业订单为起点,以专兼结合为机制,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开放式办学为特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优质银领为目标,体现出学院对高职院校发展机制的深入思考和对培育现代服务业“银领”人才的深切渴望。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搭建完善的产学合作机制,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就一定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